3月17日,在研究院的航天电磁发射试验中心内,一条超导磁悬浮试验轨道横贯其间。技术人员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总装、调试设备,为3月底的首次商业航天全系统、全流程动态演示验证奏响倒计时。
“基本上是除了睡觉的时间,我们都在现场。”自2月份以来,这样的昼夜作战慢慢的变成了他们的常态。这支20余人的团队,正以“白+黑”“5+2”的拼搏,在商业航天新赛道上书写着“资阳速度”。
“我们尽可能地抢抓进度,高效率地完成轨道上的相关作业,为其他分系统的设备调试留出充足的时间。”研究院悬浮推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、博士曹钊滨和团队一起,全力投入到推进模组的安装精调以及电缆敷设工作中。
推进模组作为电磁发射系统的“心脏”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必须要安装精确,才能够实时输出需要的动力。“就算是一个螺栓孔位也有必要进行反复测量、确认精准,这样才可以保证不‘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。”在曹钊滨眼里,对于“心脏”的安装调试需慎之又慎,直至确认精准、万无一失。
在试验中心,大家经常会看到曹钊滨与团队围在一起讨论的情景。“我们有任何疑难问题都喜欢找曹博来解决,有他在我们就安心。”大家亲切称呼曹钊滨为“曹博”,“技术上没得说,可以为大家‘兜底’”。
面对尺寸偏差、微振干扰等细节性的技术难题时,团队紧密协作,通过“现场察觉缺陷立即处理问题”,各任务环节的工作如“齿轮”般飞速滚动前行,试验“进度条”也不断刷新。
在总装调试区,激光投线仪的绿色射线明灭闪烁,发展的策略与总体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崔孝正蹲在地上,对一台全新总装完成的“超导零级助推器”分系统设备做检测。
崔孝博士研究生毕业仅两年,这次是他的试验场“首秀”。“很多设备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,所以从设备的设计、定型,到生产、总装,我第一次全程参与。”于他而言,总体技术保障这项任务充满挑战,个人需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,“把自己负责的事情都做好”。
在该设备总装期间,“90后”工程师高文轶和团队一起,针对方案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迭代。无论是针对院士专家评审时提出的改进意见,或是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发现有需要优化的地方,他总会和团队一起及时做调整完善。
这是高文轶进入航天科研领域以来参与的第二个项目。“希望可以汲取更多实战经验,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。”试验场上见真招,如今的他正逐渐独当一面,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。
“尽管工程经验没那么丰富,但是通过这一种实实在在的项目锻炼,大家会很快得到成长和提升。”用研究院负责人李萍的话来形容,这是一支“既能蹲在实验室里做方案研究,也能在工程现场拧住螺丝钉”的团队,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航天精神,不断追求卓越和完美。
“没有固定时长、也不分昼夜,只要项目需要,我们就上!”究竟是什么在支撑?有人说,只因一件事、一家人、一条心。
E-mail: service@yynk.com
固话: 0769-88566677
友情链接:爱体育ios下载 | 爱体育官网ios下载 | 爱体育ios下载地址
扫码加微信